早在希特勒当政之前,冲锋队就得罪过另外一位纳粹党领导戈培尔。他们反对希特勒任命戈培尔为纳粹党地区领导人,甚至声言要造反。
虽然罗姆并不想造反,但是冲锋队的那些大老粗们却不受管束,很快,冲锋队的造反席卷了整个德国北部。这场造反虽然最后被瓦解,但是从此冲锋队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。
戈林、希姆莱、戈培尔等人一拍即合,他们不断地收集、编造罗姆准备叛乱的证据,在希特勒的面前煽风点火,最终使希特勒下定了除掉罗姆的决心。
除了纳粹党高层想除掉罗姆,德国普通老百姓对罗姆也是恨之入骨。由于冲锋队目无纲纪、胡作非为,在人民群众眼里,已经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。
曾有记者回忆,“谁也不爱罗姆及其暴发户军官”,“即那些比凯撒时代的普鲁士卫队军官更傲慢、更目中无人,更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旧日的饭馆跑堂、旅馆的大班和深山的樵夫。他们骑着崭新、款式高雅的摩托车,在街头耀武扬威。德国的小人物对他们,连同他们的摩托车在内,既怕又恨。”
希特勒早在《我的奋斗》中就认为冲锋队要“力求整饬他们的纪律”,但是罗姆这种平时只喜欢打架斗殴的人,应该是没有翻过这本纳粹党的圣经。
罗姆一直在自行其是,睥睨众生。然而,大家都知道,人在做,天在看,吆五喝六你迟早得完蛋。
所以,当希特勒除掉罗姆后,德国人民欢欣鼓舞,恨不得别个腰鼓唱起山歌。而希特勒,因为帮他们除掉了这些野蛮人,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人民心中那个踩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盖世英雄。
06取悦军队
当然,不管其他人如何嫉恨罗姆,最终能决定下手的,还是希特勒本人。
希特勒这个人,冷酷无情,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朋友。一直以来,他与戈林、戈培尔、希姆莱这些人的关系,都是冷冰冰的,罗姆算是唯一的一个可以与他称兄道弟的朋友。然而,希特勒还是对罗姆痛下杀手。
哈夫纳在他那本著名的《解读希特勒》中认为,“考虑到希特勒对亲密关系的普遍恐惧,我们简直可以怀疑,对于希特勒来说,罗姆已经过了期的友情要求反倒是一个重要的除掉他的动机。”
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,可以作为合理的猜测。但是,最根本的原因,还是希特勒必须用除掉冲锋队的方式,来获取军队的支持。
而这一切的根源,就在于德国统一之后,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延伸成为德国的军事制度。普鲁士实行军政和军令分开的制度,宰相基本上无权过问军队的事务。
这样,当德国进行战略决策时,其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在体制上是相互割裂的,仅靠皇帝一个人来充当两个体系之间结合的纽带。
由于皇帝不可能过问军队的全部事务,这就导致德国军队的独立性很强。在军队内部,军队事务往往由几个高级军官把持。俾斯麦退休后,告诫德皇威廉二世,“只要您掌握了军官团,您就可以为所欲为,如果情况不是如此,那么就会是完全另一个样子。”
以威廉二世跟刘婵不相上下的执政能力,自然是无法掌控军官团的。所以1918年时,他就被军官团的主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合赶下了台。
前车之鉴,希特勒不可能不知道。连德国皇帝都能被军队赶下台,更何况自己这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下士。所以,希特勒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来获得军队将领的认可。
那么,帮助军队除掉他们眼中的心腹大患——冲锋队,就是希特勒顺理成章的选择了。
希特勒对冲锋队的大清洗,让军队将领很满意。国防部长冯·勃洛姆堡将军给国防军全体发布命令,表示完全忠于元首。随后,在内阁会议上,冯·勃洛姆堡将军代表军队,对希特勒如此神速的粉碎冲锋队表示祝贺。
老元帅兴登堡也给希特勒发来贺电:
从呈交本人的多份报告中,本人获悉,由于您的果敢行动及您勇敢的亲身干预,一桩叛国案已被消灭于萌芽之中。您救德国于危难。为此,本人向您表示最深切的谢意和感激。
有了这份贺电,希特勒几乎获得了举国上下的支持。
此后的希特勒,在军队的支持下,放手扩军备战。最终,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,让整个欧洲,包括德国自己在内,生灵涂炭。
在除掉自己昔日的好友后,希特勒算是彻底放飞了自我。
连好友都可以干掉,更何况是其他人?于是,从1933年到1939年之间,共有1.2万德国人被指控为叛国罪,共有4万名德国人被迫亡命天涯。
话说回来,罗姆有没有可能避免被除掉的命运?
在希特勒夺权成功之前,罗姆领导的冲锋队一直在帮他做着那些见不得光的肮脏勾当。希特勒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,指点江山,罗姆在幕后帮他殴打左派、暗杀政敌。可以说,罗姆承担了纳粹党所有的骂名,使自己在民间臭名昭著,人人恨不得得而诛之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罗姆就像是中国古代皇帝的酷吏。酷吏为皇帝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,他们用酷刑来整治、恐吓不听话的官员和民众,自己的手上则不可避免的沾满鲜血。
而当皇帝觉得酷吏的价值已经没有了,就会将他们除掉,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正义,取悦天下臣民。
如果罗姆能够明白自己酷吏的角色,他就不会嚣张跋扈,而是行为收敛。如果他能够理解德国的军政结构,他就不会逼迫希特勒去做出选择。
如果他能够适可而止,低调从事,不大规模的扩张冲锋队,那么他就不会引起其他纳粹头目的嫉恨。
可惜,他都没有想到。于是,在纳粹当政后第一轮权力的游戏中,他输的连内裤都不剩。
参考资料:
1、(美)戴维·韦尔奇《希特勒的阴谋》,中国市场出版社,2011年版
2、 徐弃郁《脆弱的崛起-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》,新华出版社,2011年版
3、(德)塞巴斯蒂安·哈夫纳《解读希特勒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,2005年版
4、(美)约翰·托兰《希特勒传》,国际文化出版公司,2010年版
5、(德)希特勒《我的奋斗》,北方文艺出版社,2011年版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